为什么很多夫妻无法度过同居的过程?

1有人说,“很多亲密关系最终都败在生活细节上”。当你热衷于爱情的时候,你的心里、眼睛里全都是别人,时不时的见面,你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但一旦朝夕相处,爱情就成了日常必需品,人们对于爱情的过滤器就被打破了。在同一屋檐下,每一个矛盾都会被无限放大,最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争斗。很多人在一起生活久了,就会发现,即使没有出轨,没有家庭暴力,没有外界阻碍,没有身体距离,感情依然会因为日常的琐事而变得平淡,甚至像花束一样枯萎。为什么这两对夫妻住在一起这么困难?婚姻减少了,人们选择了先活下去。 2025年2月8日,民政部官网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登记结婚对数为610.6万对,创1980年以来新低[1][2]。这既是因为业主的人口基数在下降,也是因为年轻人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晚。就此而言,同居率不断上升。北京大学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显示,40岁以下人群婚前同居比例约为40%,高于40岁以上人群[3]。 《Research Research》的一篇论文还显示,非异族通婚前同居的比例在代际间显着增加。在 1959 年首次结婚的男性和女性中,只有不到 2% 的人在第一次结婚前同居。然而,在2010年至2014年期间首次结婚的人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第一次结婚前与伴侣同居[4]。 同居率上升的背后就是人们对婚姻、爱情、性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发布的司法解释中,男女未婚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在审理中可以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5]。如果单身,男孩会被指责不负责任,女孩会被指责不爱自己。如果一个人在找到新的结婚对象之前已经同居了,那么这将被视为二婚,并且在婚恋市场上的价格会降低。还有一句话叫“白皮书求白皮书,报纸求报纸”。如今,许多人不再认为婚前性行为有害,同居也变得很普遍。除了态度的变化之外,城市化的一些负面后果也导致了同居现象的增加。比如,房价的快速上涨,导致更多的年轻人去买房。停止结婚并暂时居住[6]。同时,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使得夫妻更愿意定居下来,平摊房租等费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发现,婚前同居的人结婚年龄显着[3]。以25岁为例,在婚前没有同居的受访者中,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此时没有结婚。然而,近40%的婚前同居受访者在25岁时仍未结婚[3]。 到了30岁,在长辈眼中“不结婚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时,婚前同居的人中,有14%是单身。然而,这个年龄段的未婚者占所有婚前未婚者的比例仅为6%[3]。在一些发达国家,婚前同居已成为常态,有的人甚至提出要求。如果他们没有性行为,他们就不会做爱结婚后,可以通过签订民事协议或者其他方式共同生活。同居,亲密关系的魔镜。看来同居是一个你们都可以“想要也想要”的选择。您可以享受与伴侣在一起的美好,而不必承担婚约的负担。然而,当人们尝试共同生活时,却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婚姻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都无法通过同居来避免。我们统计了社交平台上有关同居的帖子,发现同居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个是战斗。日子一天天过去,各自缺失的东西减少了,但冲突也增加了。同居之后,我才知道两个人怎么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晚上什么时间睡觉、洗个平肝、脚臭打呼噜、买什么样的餐具、睡觉时忘记互相拥抱……都会造成斗争。 此外,不少人还提到同居后“失去了新鲜感”。相处的时间多了,两个人的恋爱进程似乎也加快了。同居一年感觉就像是恋爱了五年,甚至还以合租室友的形式同居:“同居后就渐渐平淡了,回来就躺着玩手机,不说话。” 《贪婪的多巴胺》一书教导说,人的热烈的爱情是由多巴胺支配的,使人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熟悉起来,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减少,原来的欲望就会不复存在[7]。也有很多人在一起生活之后才发现独居更好。以前,一个人在家是很舒服、很平静的。现在房间里的人多了,拘束感也更大了。你需要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是否玩手机。至于同居后最常见的冲突,我们的统计发现,同居夫妻往往会因为家务分工而发生争吵。这就像水带走和尚的故事。当家里只有一个人时,什么也不会发生。但人多了,就成了谁多谁少的问题。 香港的一项研究对广州、深圳等城市的18对年轻同居夫妇进行了深度访谈,结果发现,不同意家务分工的夫妇都是因为“男性传统和女性平等”。即女性希望平等分担家务,而男性则期望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务[8]。第二个是性格不合。在一起生活之前,人们往往会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在一起生活之后,就不再假装了,连假装都装不下去了。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走近了之后,两个人的性格也暴露了出来。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人回避、冷漠、不善于沟通,另一个人则焦虑、粘人、缺乏安全感。他们天天在一起,总是互相嫌弃。生活习惯也是同居的一大问题。只有生活了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对方在家里的生活习惯有多么糟糕。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个男孩撒尿后不放下马桶座圈或者一个女孩的头发掉满地板不清理而吵架一百八十次。同居作为婚姻测试有用吗?除了同居时会出现的冲突之外,夫妻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同居本身就是一种弱约束关系,比婚姻更加混乱和不稳定。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他的名著《亲密关系》中指出,同居伴侣经历的不仅仅是抑郁,jea比情侣更糟糕、不忠和身体攻击。而且,由于同居伴侣对彼此的承诺较少,他们不太可能在出现问题时随时离开[9]。婚姻则不同。由于孩子、经济、法律等各种障碍,夫妻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离婚的可能性就越低[10]。通常比不打算结婚的人相对稳定[11]。婚姻不稳定[12]。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同居”经历本身就会让人容易离婚。学术界的一种解释是,同居本身就会影响婚姻。因为在中国,同居的人在同居之后还是要进入婚姻的。带来一定的社会压力。即使人们对伴侣不满意的情况逐渐消失,他们仍然可能会进入婚姻而不是主动结婚[14]。另一种解释是“自选择效应”换句话说,倾向于婚前同居的人具有一些影响婚姻稳定性的特征。例如,他们的婚姻观和爱情观往往更加开放和自由,对婚姻更加破碎,他们不认为离婚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然而,这种效果是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低、农村出身的人身上实现的[13]。有研究认为,同居是否影响婚姻取决于你何时结婚。 改革开放阶段(1980-1994年),同居现象并不普遍,接触过的人在社会压力下容易结婚[14]。也就是说,即使对方不合适,同居所产生的“关系惯性”也会促使他们进入婚姻,反而导致婚后离婚率上升[14]。然而,对于改革开放末期结婚的人来说,因为同居变得越来越普遍。此时矿石常见,外界压力下降,如果发现同居不合适,人们可以及时止损并选择分手,同居与离婚的关系也就消失了[14]。归根结底,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可能有完美的爱情。如果你想更长久地保持新鲜感,可以选择分居。如果你小心点,婚前同居也没什么坏处——老婆……这比直接打开盲盒,进入“进得去、出得紧”的婚姻要好。参考文献:[1]民政部. (2024)。 2024年第四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民政部官方网站。   2025 年 2 月 13 日检索自 https://www.mca.gov.cn/mzsj/tjsj/2024/2024dssjdtjsj.htm.AVE2] 国家统计局。 (2009)。历年婚姻登记情况。 2025 年 2 月 13 日摘自 https://www.stats.gov.cn/zt_18555/ztsj/hstjnj/sh2009/202303/t20230303_1926576.html.AVE3]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022)。 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2. [4]于嘉,城市是我的国家。人口统计学,52 (6),1869–92。 [7] 丹尼尔·利伯曼和迈克尔·E·朗。 (2021)。贪婪的多巴胺(郑立耀译).中信出版社. [8]宋静、赖伟文,“同居与性别平等:中国青年家务分工的理想与现实”,《中国评论》,2017年第1期。 20,第 2 期(2020 年),第 53-80 页。 [9] 罗兰·米勒。 (2017)。亲密关系(第六版)(王卫平译).人民邮报和报刊出版社。 [10] 沃尔芬格,N. H. (2005)。了解离婚周期:自己婚姻中离婚的孩子。剑桥大学出版社。 [11] Willoughby, B. J., & Belt, D. (2016)。同居夫妇的婚姻取向和关系幸福感。家庭心理学, 30(2), 181. [12] 刘玉平,郭军军,于海龙. (2019)。中国居民婚前同居、同居发生率与婚姻稳定性:自我选择及其变化西北人口,40 (1), 83-92。 [13]穆Z.(2024)。中国的婚前同居、婚前同居与婚姻质量。家庭问题杂志,45 (5), 1305-1325。 [14] 赵夫,Y.(2017)。改革后中国的婚前同居和婚姻破裂。婚姻与家庭杂志,79(5),1435-1449。
请尊重我们的辛苦付出,未经允许,请不要转载黑料网爆料-黑蘑菇爆料视频-黑蘑菇爆料最新视频的文章!

下一篇:没有了